利来首页

校園文化

教風 學風

當前位置: 首頁> 校園文化> 教風 學風

教風 學風

教 風 釋 義

“方正 博學 允能 創新”——教風釋義

教風,是一所學校教師的育人觀念、工作态度、治學精神的綜合體現。它是由學校上下共同作用、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整體氛圍,反過來又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産生作用。良好的教風不但能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,為優秀教師的脫穎而出提供優質保障,而且能增進學風的轉變,為學校的整體發展創造條件。我院經過長期醞釀、并通過咨詢專家學者和廣泛征求師生的意見,經2006年第一屆教代會暨工會代表大會通過,利来首页教風最終确定為:方正 博學 允能 創新

現就 “教風”作以诠釋:

一、方正

“方正”一詞最早見于《漢書?晁錯傳》:“察身而不敢誣,奉法令不容私,盡心力不敢矜,遭患難不避死,見賢不居其上,受祿不過其量,不以無能居等顯之位。自行若此,可謂方正之士矣”。用來形容人品或做人的準則。意指剛正做人,講究原則,光明磊落,不做有損自尊、良心的事,也指人的言行舉止正直。

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潛在力量。孔子雲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所以教師要做學生的表率,要求學生做到的,教師首先要做到,要求學生不做的,教師首先不做。許多成功的人士在談及他們成功的經驗時,都會談到在求學時影響他們終身,決定他們價值取向的某位恩師,并作為永久的懷念和驕傲。可見,一位好的教師是一棵大樹,它可以遮下一片清涼,淨化一方空氣;一位好的教師是一個播種機,它可以将誠信、友愛、團結等優秀品質植入學生的心田,影響學生的終身。因此,要打造“後發河源”的高技能人才基地,就必須從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入手。

二、博學

出自《論語》“博學而笃志”, 意謂為學者應廣泛學習,博采衆長,學識淵博,方能集成大家。

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,還是智慧的化身,從他嘴裡流淌出來的是思想、機敏和幽默。他能讓人豁然開朗,讓人柳暗花明,讓人峰回路轉,讓人如沐春風。他就像一塊寶石,永遠散發着人格、學識和智慧的魅力。

教師隻有博學多才,才能為學生和自己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。“博”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。惟有博大和寬容,才能兼容并包,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的胸襟,真正做到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”。

三、允能

出自《易經》、《禮記?大學》。 “允能”者,是要做到最能。“能”,包括豐富的内涵,如智能、體能、技能、才能等都屬于能的範疇。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為社會、國家所需要的各種“能”。

“教學是一門藝術。跟任何藝術形式一樣,為了吸引觀衆,你得運用新的技巧,因此,你就得具有最基本的天賦或才能,并刻苦準備,時刻準備。” 學高為師,身正為範。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主體,是學校的立校之本,其水平是高校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的決定因素。河職院作為“後發河源”的“首善之區”、“智力基地”和“人才搖籃”,追求“允能”,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“雙師型”師資隊伍,是把學院辦成“全省山區最好的職業技術學院”的重要保證。

四、創新

“創新”就是與時俱進,以科學發展觀和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,創造新的東西,含有始創、首創之意。“創新”是現代科學精神的精髓。它被稱作是“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,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。”

目前,我院面臨各種挑戰與機遇,應力求以新的體制和機制,培養造就新型的實用性技能人才。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從單一講授向既能講授又能操作的“雙師型”轉變。要堅持“以服務為宗旨,以就業為導向”,促進教育教學與生産實踐、技術推廣、社會服務緊密結合,推動學院面向社會、面向市場辦學,迅速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高職教育教學體系。

總之,新的“教風”,既立足于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,又體現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價值定位,既有對教師基本精神品質的要求,又站在教育新理念的高度,指明了教師努力發展的方向。它是利来首页教師精神的泉源,行為的标杆,将是利来首页發展的強勁動力。

學 風 釋 義

“好學 慎思 勤練 緻用”——學風釋義

學風是一所學校的學習之風,教學之風、學術之風,說到底就是學校的辦學之風,是學習主體學習目的、學習态度、學習能力、學習品質的外在反映,也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氣質。優良的學風不僅是取得良好教育質量的前提,而且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。我院高度重視學風建設,積極倡導 “好學、慎思、勤練、緻用”的八字學風,現将學風釋義如下。

一、好學

出自于《禮記·中庸》“好學近乎知”,意思為“愛好學習就接近于智了”,“智、仁、勇”都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的品質,他把與學習有密切關系的“智”放在首位,就充分說明好學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。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大學生,在大學的求學過程中,首先要着眼于培養這種良好的品質,因為“遠而有光者,飾也;近而逾明者,學也”(戴德《大戴禮記?勸學》),一個人的充實,主要靠的就是内在的精神、思想、品質和學問的提高,而提高的起點就是好學。

當今時代,科技進步日新月異,知識更新不斷加快,新情況、新問題層出不窮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對廣大同學來說,如果不抓緊學習、不在學習和工作中提高自己,将來就難以承擔起打造“後發河源”的曆史責任,甚至難以在這個時代立足。可見,學習就是學生階段主要任務,好學就是提高充實自己的基本要求。

二、慎思

語出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《論語》雲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“學然後能行,思然後有得。”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 業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毀于随。” 這些都指出了“思”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。“盡讀書,不如無書”,學習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,主動探究,敢于質疑,甯靜緻遠,沉默緻深,唯思考可以緻深遠,唯慎思可以辨真僞,辨真僞才能得真知。同時,在學習和研究中,也隻有勤于思索,善于思考,不斷汲取和創造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,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和研究效果。

三、勤練

在古訓《增廣賢文》中,我國唐代著名詩人韓愈有一句治學名聯: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”。韓愈的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,在讀書、學習的道路上,沒有捷徑可走,沒有順風船可駛,想要在廣博的書山、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,“勤奮”和“潛心”是兩個必不可少的,也是最佳的條件。

我院作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,培養的是實用型高技能人才,突出的是實踐性、職業性。因此,一方面學院要從學科型的教育轉變為技能應用型教育,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;另一方面每一位同學必須突出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,不斷加強技能訓練,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練就堅實的專業基礎,為社會發展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術本領。

四、緻用

出自《周易》:“精義入神,以緻用也。”緻,即達到、為了。學以緻用,就是說學習的意義在于應用。緻用作為一種思潮和精神,發端于宋代,形成于明末清初,以王夫之、顧炎武為代表,後來的魏源、龔自珍、康有為、譚嗣同等也從中汲取了精神力量。緻用之學,即“實學”,就是“實習、實講、實行、實用之學”,說實話、幹實事、務實際、求實效。古人将“緻用”作為為學的最高目的,将學與用有機地結合起來,成為一種重要的治學态度。今天,作為河職院的學子,應該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曆史使命,認真學習、刻苦攻讀,勤練技能,努力把自己鍛造成為能夠服務河源經濟社會發展的“德技雙馨“的高技能人才。



XML 地圖